
西雙版納有很多橡膠林,外貌整齊劃一的橡膠林遠看就像放大版的茶園,與正常植物群落涇渭分明。
多到什么程度?在2012年時的數據為 28.95萬公頃,約半個上海大。[1] 具體到感官上,在我去植物園的途中,隨時朝窗外看,基本都能見到橡膠林。植物園東區也有大片橡膠。
在版納的幾天里,我在當地向導司南的帶領下,去膠林里逛了一圈,也了解了一些相關的信息。
橡膠,中文正式名為橡膠樹,學名 Hevea brasiliensis ,由于橡膠樹葉為三出復葉,又被稱為三葉橡膠樹。
橡膠為大戟科植物。大戟科不少植物都有白色的乳汁,像城市里常見的澤漆,乳汁往往具有毒性,易使人過敏。橡膠樹的白色乳汁中,含有化學物質“橡膠烴”,是橡膠主要化學結構聚異戊二烯的一種表現形式。
并非只有橡膠樹能產膠,目前已知兩百種以上的植物種類可以做為橡膠的來源[2],如杜仲就可以提取杜仲膠,但其化學結構與橡膠樹膠為同分異構體??紤]到產量、壽命等問題,橡膠樹是最可靠的產膠作物。據向導描述,一棵橡膠樹種植約五年后就可開割,可割三十年。
除天然橡膠以外還存在合成橡膠,在今天,全球約60%的需求由石油化學工業提供[2]。
西雙版納的橡膠林基本上為純林,生物多樣性很低。更有甚者,還要再打上一遍草甘膦。除了野豬肆虐、白蟻筑巢,很難找到其他動物、昆蟲。據向導的說法,是“天不飛鷹,地不走蛇”。
單一的生物多樣性導致了很多問題,其中一點就是水土流失,版納的河流很多是土紅色的,這與橡膠林脫不了關系。
走近橡膠林,光線透過膠林薄薄的林冠,照在帶白斑的橡膠樹干上和黃土地上,老實說還挺美的。
比起“亂糟糟”的熱帶雨林,人類的感官似乎更加偏愛這種純林結構,像水杉林、銀杏林、白樺林什么的,向來是人們喜聞樂見的。但自然向來是喜愛多樣性的,多樣性為自然選擇提供了原材料,是進化的基礎。
白天的膠林里看不見膠農,因為膠是半夜或凌晨割的。
這么做有兩個主要原因,一方面是白天熱橡膠易凝結,不易出膠。另一方面,經過白天的光合作用,夜間將會有更多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至植物體根部,因此在夜間割膠,產量更多。我們知道“樹怕剝皮”,也是差不多的原因,沒了樹皮內側韌皮部中的篩管疏送有機物,植物只能死路一條。
因此,膠農割膠也只割樹的半邊。
由于我是白天去逛的膠林,沒能見著人動手操作,很是遺憾。只有源源不斷的膠水,還在從一棵棵膠樹中流出,滴到收集碗里。大多數碗里是空的,應該是一大早就被收獲走了。
有些碗里的膠已經凝結,這種凝結的膠基本上是沒用了,掏出來后就被放置在樹邊。但貌似用氨水或者某些不知名的化學藥水泡過后還能化開。
有些膠農直接就近將膠水倒在池子里,任由其凝結后再運輸出去。這種凝結的膠塊手感不錯,跟市場上的乳膠枕差不多。
↑某個浸泡池
但是,味道大。沒錯,橡膠味道很大。我捏過之后,手真臭的很,又沒水洗,別提多難受了??拷俺恋沓亍钡牡胤綒馕陡?,是膠水混合了其他什么不知名的化學物質的氣味。
這么一想,種植橡膠又不環保,又幸苦,又難聞... 其實膠農也都知道,他們對膠林的危害心知肚明。
↑沉淀池和凝結的膠塊
種橡膠賺的錢多嗎?多。據當地向導描述,膠水收購價一般在 10-30 每公斤徘徊,一般小樹三棵樹一天就能出一斤膠水,壯齡樹一天一斤。由于不是每天都割、每季都割,按一棵樹年產一百元算[3],家里地多的年收入十幾二十萬很正常。
種橡膠樹這事兒就跟挖蟲草一樣,雖然破壞了生態,但改善了人民的經濟條件。況且在歷史上,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和經濟作物,橡膠樹實實在在的是一種改變世界的植物。
近年來,有關部門也開始推動退膠還林或是推廣“膠、茶混種”等新型種植模式,以改善生態環境。我們不斷重蹈先污染在治理的覆轍,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”,這個時候,我也只能以馬克思的名論聊以自慰了。
標簽: